10月28日,厦门市财政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1—9月预算执行情况与做好“六稳”“六保”有关工作情况。《厦门日报》《厦门晚报》《海西晨报》《海峡导报》均以头版头条或头版导读内版的方式进行了重点报道,《厦门电视台》《厦门电台》《厦门网》也对此进行了报道。以下为《厦门电视台》和《厦门日报》报道原文:
今年以来,我市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有效促进全市经济恢复发展。前三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099.9亿元,增长0.6%,年内累计增长率首次由负转正,反映了我市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良好态势。昨日上午,市财政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1—9月预算执行情况与做好“六稳”“六保”有关工作情况。
财政总收入 连续四个月正增长
今年以来,我市帮助企业减负增效超过200亿元,惠及企业超过20万家,助力实体经济率先复苏。
我市经济加速复苏,财政运行逐月向好。市财政局副局长陈向光介绍,1—9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税收222亿元,增收12.7亿元,增长6.1%。高新技术企业增长强劲,生物医药行业以及新5G相关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税收增长超过20%。
6月以来,全市财政总收入已连续四个月正增长,特别是第三季度增值税开票金额同比增长25%以上,企业所得税恢复至6.7%的增长,反映经济活动充分复苏和企业经营效益好转的良好态势。得益于此,前三季度全市财政总收入和地方级收入增幅分别比上半年回升了3.1个和2.4个百分点,两项增幅均排名全省九地市第二,财政收入税性比位列全省九地市第一。
打出“组合拳” 助企业渡难关
今年以来,市、区财政部门落实落细各项减税降费和企业帮扶政策,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为企业减负提效。陈向光表示,财政部门提出的减免快递物流等行业车船税、疫情期间暂停航空运输企业分支机构预缴增值税、减免文化事业建设费等建议,目前均已落地实施。据统计,1—9月全市新增减税降费130亿元,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换取了企业发展的加法。
在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基础上,市财政局主动作为,通过问卷、座谈会等形式“问策于企”,促成支持企业渡过难关十五条措施、鼓励企业复工复产八条措施等惠企政策以及200多条具体措施的出台,预计全年将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0亿元;同时,简化优化帮扶政策兑现程序,加快资金审核拨付工作,1—9月各区各部门提前兑现各项产业扶持政策资金超100亿元,助力复工复产和惠企纾困。
针对调研时企业普遍反映的融资难问题,市财政局还主动作为会同市金融监管局、市工信局等部门,探索运用“财政+金融”的方式帮扶企业,设立中小企业融资增信基金、技改服务基金,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截至目前,中小企业融资增信基金已完成放款总金额逾20亿元,为1200多户中小微企业提供了“低门槛、低成本、高额度、高效率”的信用贷款。
全面统筹资金 保障重点支出
今年1—9月,我市争取新增债券额度343亿元,比上年增加191亿元,增长126%,新增债券规模超过过去三年总和。财政部门加快债券的发行和使用,截至9月底,343亿元已全部拨付到项目单位。政府债券资金主要投向有社会效益、起带动作用、能形成优质资产的“两新一重”(新基建、新型城镇化、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资稳增长、扩内需作用。
与此同时,财政部门持续抓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工作。陈向光介绍,按财政部综合债务率口径,我市综合债务率约30%,在全国省级财政中处于较低水平,债务风险安全可控。
去年,面对日益严峻的收支矛盾,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过“紧日子”的决策部署,在2020年预算编制和执行中实施“清零行动”,向存量项目、资金挖潜:一方面,推进小散项目“清零”,取消规模小散、交叉重复、内容相近项目260个,核减预算19亿元;另一方面,推进沉淀资金“清零”,对支出进度偏慢、可暂缓实施或不再开展的项目,予以调减或取消。截至目前,已累计收回各类资金约25亿元,统筹用于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支出。在此基础上,市财政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着力厘清政府与市场、上下级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权、责、利”关系,构建有利于财政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打造零基预算的“厦门模式”。
强化兜底保障 稳就业保民生
今年以来,我市着力扎牢民生兜底保障网,民生事业支出占全市财政支出比重七成以上。
截至目前,我市财政部门投入新冠肺炎防控保障资金近8亿元,对复工复产人员、重点人群及重点地区入厦人员“应检尽检”。
加大稳岗返还力度,降低稳岗补贴政策门槛,提前返还失业保险金,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提高失业人员价格临时补贴标准。截至9月底,累计向超过11万家企业发放稳岗补贴和稳岗返还资金超过7.5亿元。
抓好困难群体就业,支持企业优先使用困难群体劳动力,给予相应社保补贴。截至9月底,累计发放各类资金超2亿元,惠及超3万名就业困难人员。
实施民生兜底专项行动,强化困难群体临时救助。截至9月底,累计发放失业补助金、外来人员临时生活补助、价格临时补贴共计3200多万元。
财政部门还第一时间将抗疫特别国债、中央财政特殊转移支付等直达资金分配下达各区。截至9月30日,我市直达资金支出24.10亿元,惠及企业4万家次,惠及低保、失业等困难群众2.2万人次,支出进度在36个省和计划单列市中位居全国第三。
收入
前三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099.9亿元,增长0.6%
●1—9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比上半年回升超10个百分点;实现税收222亿元,增长6.1%,增幅比上半年回升8.7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增收面约60%,比上半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
●全市2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1—9月实现税收82.6亿元,增收11.7亿元,增长16.6%。
支出
1、教育支出120.9亿元,增长15.6%,新增学位3.2万个
2、卫生健康支出55.6亿元,增长10.1%
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6.5亿元,增长5.3%
4、住房保障支出13.3亿元,增长超过1倍
5、安排产业扶持支出超100亿元,推动中航锂电、天马6代线、浪潮南方制造基地等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建设
6、多渠道统筹建设资金超500亿元,有力保障厦门新机场,第二东、西通道,岛外新城等重点项目资金需求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