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XM00112-03-01-2007-001 主题分类 预算报告
发布机构 市财政局预算处 文 号
标 题: 关于厦门市2006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7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关于厦门市2006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7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发布时间:2007-03-29 00:08 来源:市财政局预算处
字号: 分享:

——2007329日在厦门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厦门市财政局局长 黄强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厦门市2006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7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6年,我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扎实推进,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重点支出得到有效保障,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开门红。

  (一)全市预算执行情况

  2006年,全市财政总收入2,751,663万元,比上年增长31.2%,其中,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1,439,088万元,完成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批准的变更后预算(以下简称“变更后预算”)的103.4%,比上年增长38.6%;上划中央收入1,312,575万元,比上年增长23.9%。全市当年支出1,465,544万元,完成变更后预算的98.2%,加上中央、省专款和上年结余等在当年体现支出125,709万元,全市财政支出1,591,253万元,比上年增长25.1%

  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1,439,088万元,加上上级补助收入355,044万元、上年滚存结余62,120万元、调入资金2,908万元、国债转贷收入及上年结余10,885万元,收入总计1,870,045万元。全市财政支出1,591,253万元加上上解上级财政支出207,247万元、国债转贷资金支出及当年结余10,885万元,支出总计1,809,385万元。总收支相抵,全市年终滚存结余60,660万元。

  (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

  市本级财政收入1,023,023万元,完成变更后预算的102.6%,增长38%;市本级当年支出909,225万元,完成变更后预算的99.2%,加上中央、省专款和上年结余等在当年体现支出92,982万元,市本级财政支出1,002,207万元,增长21.5%

  市本级财政收入1,023,023万元,加上上级补助收入355,044万元、上年滚存结余19,148万元、下级上解收入4,662万元、国债转贷收入及上年结余10,885万元,收入总计1,412,762万元。市本级财政支出1,002,207万元加上补助区级支出182,895万元、上解上级财政支出207,247万元、国债转贷资金支出及当年结余10,885万元,支出总计1,403,234万元。总收支相抵,市本级年终滚存结余9,528万元。

  上述预算执行数字为快报数,由于与上、下级财政部门之间的体制结算正在进行,待财政决算编成后,再向人大常委会作出专题报告。

  (三)2006年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的主要特点

  2006年我市财政收支任务的圆满完成,是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有力监督下,市政府准确把握全局,财税部门认真履行职能,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是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综合反映。

  1、加快发展培植财源,财政收入迈上增长新台阶2006年,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拉动下,我市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为财政增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全市财政总收入275.17亿元,比上年净增65亿元,增收额接近1999年全年财政总收入。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三大税种是财政总收入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拉动财政总收入增幅20.4个百分点,其中:受电子、机械等制造业产销形势良好、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的影响,增值税全年入库98.43亿元,增长25.4%,拉动财政总收入增幅9.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以及第三产业增长较快,营业税保持较高增幅,全年入库46.45亿元,增长37%,拉动财政总收入增幅6个百分点;房地产、金融、烟草等行业效益良好,所得税增长较快,全年入库45.14亿元,增长29.2%,拉动财政总收入增幅4.9个百分点。同时,我市努力挖掘非税收入潜力,全面推行行政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开展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收缴,全年非税收入入库22.16亿元,增长62.3%,拉动财政总收入增幅4.1个百分点。

  2、围绕工业发展经济,财政政策建立调控新机制。2006年,以项目带动战略为抓手,发挥财政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导向作用,创新激励机制,积极促进我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快工业发展步伐。拨付9.34亿元支持地方重点支柱企业发展,奖励增产多销;实施名牌产品战略,增强企业竞争力;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推进汽车工业园区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基础市场建设;建立和完善企业收入分配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做强做大港口经济。投入0.86亿元对工贸、物流企业扩大出口给予增量奖励,出口保险费用给予补贴;鼓励重点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建立海外营销中心;发挥厦门的独特优势,大力推动厦台经贸交流活动;积极推进港区联动,促成中央调低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促进我市光电产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投入总数达3.85亿元,增长51.7%,主要用于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企业自主创新。其中, 1.07亿元支持科技创新研发、社会科技发展以及产学研技术创新;新增重大科技项目资金1亿元构建十大重大产业科技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投入0.92亿元加大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启动政府应急系统建设。

  3、筹集资金保障建设,重点项目实现平衡新目标。2006,我市各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启动。确保建设需要。统筹预算内外资金、争取中央专项补助和银行贷款共133.59亿元确保了同安、翔安、集美、软件四个产业园区,环东海域、园博园、五缘湾三个大型项目,福厦、深厦、龙厦三条铁路,机场、仙岳、环岛三条快速干道,翔安隧道、集美大桥、杏林大桥三条出岛通道等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为增强全市经济后劲打下坚实的基础。增强融资能力。积极应对中央金融信贷宏观调控形势,通过增加企业资本金的方式,做大做强政府性项目融资平台,提高企业筹融资能力,满足了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要。稳固平衡理财。坚持“四大平衡”原则,在财力承受范围内举债,确保到期债务全部如期归还,建立健全投资决策责任机制、债务预警机制和偿还机制,实现收入与产出的总体平衡。

  4、加大投入惠至三农,城乡发展进入协调新阶段。2006年农业投入2.59亿元,同比增长31.1%,支出结构不断优化,惠农政策取得实效,向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推动新农村建设。市、区安排1亿元实施旧村改造新村建设,村容村貌、村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投入0.58亿元推进集美区许庄村和大帽山农场等移民造福工程试点,移民生产、生活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投入0.41亿元用于重点水利工程和防灾减灾预报体系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0.15亿元建设生态风景林;0.15亿元支持无公害生产基地及农产品加工建设。致力提高农民收入。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投入力度,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成功转移 2.42 万人,增加了农民非农收入。

  5、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社会发展呈现和谐新气象。把公共服务领域作为财政资金安排的重点,积极为社会事业发展创造条件,促进人居环境的明显改善。教育事业长足发展。投入8.58亿元,同比增长32.9%,重点支持基础教育建设,提前完成农村学校改扩建项目,改善农村教育教学的硬件条件;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继续为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活费;规范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管理,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定额标准偏低以及支出范围不统一的问题。社保水平显著提高。投入3.76亿元保障卫生事业的发展,支持医学中心和重点专科建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补助标准;安排就业补助资金0.35亿元,用于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和政府购买就业岗位,为弱势群体、下岗失业人员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支出0.26亿元用于外来农民工就业技能提高和免费职业介绍;注入社会保障风险准备金1亿元,逐步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隐性缺口持续补充机制。城市环境日益完善。从城市维护费和土地出让收入安排1.36亿元,用于夜景工程建设和城市绿化;继续安排1.79亿元用于文化艺术中心的建设和布展;分别投入0.12亿元完善食品安全检测设备和建立防灾应急中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安排0.4亿元石油价格改革补贴款,缓解公益性行业油价上涨压力,减轻群众负担;投入0.71亿元治理污染项目和更新非环保公交车,免除公交公司代征的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支持公交优先发展;筹集资金建设社会保障性住房,建立分层次、多元化的住房保障体系。

  6、健全机制提高效益,财政管理迈出改革新步伐。以资金使用效益为重点,积极探索建立财政管理新机制,财政管理水平稳步提高。规范预算管理。进一步提高部门预算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完整性,逐步建立框架体系完整、运转高效有序的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机制;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扩大到市级所有党政机关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增强预算执行的透明度和控制力;实施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进一步规范政府收支行为。降低行政成本。在全国率先实行定点办会、定点接待、非在编雇用人员规范管理及车辆定点维修等,着力打造低成本政府;加快推进节能绿色采购、自主创新采购,引导采购单位使用地产名优产品;推广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实现开票自动化、核销无纸化、管理网络化。健全管理机制。对55个支出项目开展专项检查,涉及财政资金6.86亿元,及时发现并纠正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出台《市属国有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对国有资本的监管,切实维护所有者合法权益;认真贯彻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过去的四年,是我市经济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全面进步的时期,也是财政工作上质量上水平卓有成效的时期,四年的财政改革与发展实践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速度与质量同步。这四年是财政收入增长最快、质量最好的四年。在2001年我市财政总收入首次完成一百个亿的基础上,2005年实现了二百个亿,2007年财政总收入将突破三百个亿;四年财政总收入平均增幅达22.2%,比“十五”期间高出4.4个百分点;地方级财政收入平均增幅25%,比“十五”期间高出4.3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从2002年的19.5%提高到2006年的23.7%。特别是在国家调整中央与地方所得税分享体制和出口退税负担机制的严峻形势下,狠抓地方财源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地方级财政收入的增速逐年加快,2006年增幅创十二年来新高,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及省内九地市中排名第一;地方级财政收入在15个副省级城市的排名从第13位跃居第11位。

  二是政策与资金统筹。四年来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先后出台鼓励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扩大出口、民营企业、争创名牌、营运中心等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制订农村税费减免、就业扶持、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减免等利民政策,促进社会更加和谐进步。在政策扶持的基础上,有效集中财政资金,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把资金重点投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民生发展的重大项目上。多渠道筹措了249亿元资金,确保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学校、医院等重点项目建设;累计投入21.68亿元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省一级达标校由四年前的5所增加到目前的10所,完成了121个农村学校的改扩建工程;投入10.71亿元加快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建成文化艺术中心,成功举办多个大型赛事,开播了厦门卫视频道;集中7.5亿元城市建设资金,有效提升城市功能,为 “全国文明城市” 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卫生医疗投入22.9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23%,健全了城乡公共卫生体系,提高了广大群众的医疗服务和保障水平;累计发放1.19亿元低保资金,人均补差标准逐年提高,惠及12万人次低保群体,投入1.61亿元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支农支出达9.88亿元,加快了农业基础设施、农村道路硬质化建设,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稳定增收;连续投入四个亿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项目,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施环东海域综合整治,使3万多农民直接受益。

  三是改革与创新并举。2004年结合区划调整实行了分税制的财政体制,进一步理顺财政收入分配关系,充分调动各区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形成了市区财政收入共同稳定增长新机制。加大对岛外区特别是困难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有力地促进岛外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2006年岛外四区区级财政收入平均增长40%,比全市增幅高出8.8个百分点;完成各类企业改制350家,国企实力不断增强,四年间总资产增加472亿元,增长率近67%,净资产增加168亿元,增长率近88%,利润总额增加28亿元,增长率达257%;创新投融资体制,城市垃圾分拣中心实现“BOT”招商,完成两桥资产置换、港务集团H股上市和水务集团部分股权的转让;创新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式,对市属十二所中小学统一实行生均综合定额标准,对市政园林系统事业单位按“管干分离”的办法核定经费。

  四是开源与节流兼顾。四年来,不断加大财源建设力度,促进经济发展,实现财政增收。在行政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使用中引入市场机制,非税收入不断增加;拨付35.56亿元重点扶持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推进名牌战略的实施,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市级科技投入7.64亿元,有力地促进了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高新技术企业对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增强;安排外贸扶持资金2.8亿元,出台出口信用保险费补贴、开拓海外市场及出口增量奖励等措施,做大厦门口岸经济;应对出口退税机制改革,促成国家将地方负担比例从25%下调至7.5%,仅2006年全市就减少负担11.26亿元;争取中央、省专项补助14.11亿元,有力地支持我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与此同时,大力压缩行政成本,防止奢侈浪费,使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以“人、车、会”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对非在编雇用人员实行规范管理,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办公设施设备实行标准化配置,对车辆实行核编控编、定点维修、定点保险,对公务接待、会议实行定点管理,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本级的行政公用支出增速大大低于财政支出增速。

  五是规范与治理并重。部门预算改革逐年深化,4年内38个政府组成部门预算全部提交人大审查,开展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检查,推行支出绩效考评,预算编制、执行更加规范、高效;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面推行,资金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得到良好保障;政府采购制度更加完善,四年累计采购金额达44.01亿元,节约资金8.28亿元;按照“四大平衡”原则加强财政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四年按期归还债务43.3亿元,建立了社保风险准备金机制;会同人大财经委实施市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培训,累计达3064人次,各部门财务收支日趋规范,依法理财观念逐步增强。

  各位代表,经过四年的努力,我们已初步建立起收入组织有方,公共保障有力,资源配置有效,监督管理有序的公共财政体系框架,财政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运行和预算执行中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财政收入总量与其他先进城市相比依然偏小、收入结构仍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等资金需求量大,给财政部门筹融资带来了较大压力,对规范财政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个别领域和部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依然不高、浪费资金现象依然存在。我们将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加快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健全科学决策机制,着力深化改革,优化支出结构,不断提高财政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2007年预算草案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2007年预算编制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按照“先谋后动,谋事力成”、“有所为、有所不为”、“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指导思想,着力支持现代工业发展,壮大第三产业,提升第一产业;着力确保市重大建设发展项目的顺利推进;着力支持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益和效率,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和公共财政阳光,为又好又快地推进我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根据上级财政部门要求,2007年起地方级财政收入的统计口径调整为一般预算收入,基金收支情况单列报告。按照上述工作思路和财政收入口径调整的要求,2007年预算的主要指标安排如下:

  (一)全市财政收支预算

  全市财政总收入预算安排3,191,820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9.4%,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预算安排1,673,800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23%;上划中央收入预算安排1,518,020万元,增长15.7%

  地方级财政收入1,673,800万元,加上预计上级补助收入308,029万元,减去体制上解省166,100万元和出口退税负担专项上解等支出91,081万元后,全市可供安排财力1,724,648万元。按“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全市支出预算安排1,724,648万元。

  (二)市本级财政收支预算

  市本级财政收入预算安排1,190,320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23%。市本级财政收入加上预计上级补助收入308,029万元,减去体制上解省166,100万元、出口退税负担专项上解等支出91,081万元以及补助区级支出130,000万元后,市本级可供安排财力1,111,168万元。相应安排市本级支出预算1,111,168万元,包括象屿保税区管委会支出预算13,000万元和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支出预算50,000万元,上述两个单位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其收支预算并入市本级报人大审批。

  根据财政部要求,政府收支分类改革2007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改革后的收入分类全面反映政府收入的来源和性质,支出分类更加清晰地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和各项支出的具体用途。市本级政府收支预算按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编制如下:

  1、市本级财政收入1,190,320万元,其中:

  (1)税收收入1,057,768万元,增长25.2%

  (2)非税收入132,552万元,增长8.3%

  2、市本级财政支出1,111,168万元,其中:

  (1)一般公共服务188,786万元。主要用于人大、政协及政府组成部门行政事业性支出(含象屿保税区管委会和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的支出),包括党校新校舍等行政口基本建设支出8,400万元。

  (2)公共安全93,329万元,主要用于公检法司等部门正常支出,支持“平安厦门” 建设,包括检察院侦查技术楼等政法口基本建设支出11,076万元。

  (3)教育88,841万元,主要用于保障各类学校的正常运转,新建、扩建一批中小学校,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支出,并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教育投入同口径比上年增长27.4%,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符合法定要求。

  (4)科学技术37,805万元,重点支持科技创新、产学研联合开发和市重大产业平台建设。科技投入占市本级可供安排财力的3.4%,同口径比上年增长43.8%,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符合法定要求。

  (5)文化体育与传媒27,830万元,主要用于文化文物、体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机构的正常开支,包括文化艺术中心、青少年宫二期、“村村通”农村有线电视入户工程等基本建设支出5,651万元。

  (6)社会保障和就业62,488万元,主要用于全民医疗保险体系建设、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就业补助、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及农村社会救济等。

  (7)医疗卫生54,163万元,主要用于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医疗保障和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其中,基本建设支出9,450万元。

  (8)环境保护8,301万元,主要用于自然生态保护、污染防治以及环境监测等。

  (9)城乡社区事务77,604万元,主要用于城乡社区事务管理、规划管理、环境卫生等支出,包括交通改善工程、九龙江北溪引水、员当湖污水截流、垃圾焚烧厂以及次干道等基本建设支出32,400万元。

  (10)农林水事务34,506万元,2007年市本级农业投入同口径比上年增长24.2%,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符合法定要求。

  (11)交通运输26,619万元,主要用于厦漳跨海大桥,以及疏港路等一批道路的新建、改建等。

  (12)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127,365万元,主要用于扶持企业发展、做大口岸经济及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奖励贴息等。

  (13)其他支出281,847万元,主要安排债务支出162,244万元、预备费15,000万元及中央、省属单位的补助等。

  (三)基金收支预算

  根据国务院规定,自2007年起土地出让金收支全额纳入地方基金预算管理。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安排2,417,555万元,按照“收支平衡” 原则,相应安排支出预算2,417,555万元。其中土地出让收支预算为2,366,070万元。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1,753,674万元,相应安排市支出预算1,753,674万元。其中土地出让收支预算为1,705,100万元,主要收支项目为:

  1、土地出让收入预算1,705,100万元,其中:

  (1)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1,585,600万元;

  (2)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收入100,000万元;

  (3)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收入6,500万元;

  (4)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收入13,000万元。

  2、土地出让支出预算1,705,100万元,其中:

  (1)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支出1,598,600万元,包括:征地、拆迁补偿支出713,860万元、土地开发成本支出552,670万元、城市建设支出126,980万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4,090万元、补助被征地农民支出10,000万元、基本农田建设与保护支出13,000万元、社会廉租住房建设支出150,000万元、其他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支出20,000万元。

  (2)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支出100,000万元,包括:征地拆迁补偿支出79,820万元、土地开发支出20,180万元。

  (3)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支出6,500万元。

  三、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圆满完成2007年预算任务

  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一年。我们要抓住机遇,扎实工作,奋发有为,圆满完成今年各项财政任务。

(一)抓住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契机,加强财源建设,做大财政蛋糕。

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要抓住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全面推进,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的有利时机,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加快释放工业园区效益。安排12.7亿元用于扶持企业发展,完善工业区的生活及产业设施配套,提升产业区功能,发挥集聚效应,建立多元投资、产业化经营、市场化管理的园区建设机制;加强引导、扶持与服务,吸引龙头企业到工业区发展,引进一批与之关联的中小企业入驻,形成以骨干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为配套、物流配送为保障的社会生产和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植和壮大物流业,促进口岸物流的资源整合,做强出口商品生产基地;重点扶持优势产业举办专业展,招揽全国性的行业例会在厦召开,促进会展业发展;支持外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健全以出口信用保险为支柱的外贸金融体系,增强企业抵御风险能力;促进对台经贸交流活动,使我市成为台湾农产品以及其他进口货物的分拨中心;安排地方配套出口退税资金6.5亿元,确保出口企业及时足额办理退税;积极发挥城市功能,完善旅游设施,做大“邮轮经济”,提高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抓住2008年北京奥运会带来的商机,全面提升我市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支持企业做优做强。科技投入3.8亿元,重点扶持动漫产业基地建设和软件产业发展,加大博士后工作站及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投入力度,重大产业研发平台和科技基础设施投入继续安排1亿元;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持续补充国有企业资本金;吸引和培育创新型人才,为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人才保障。确保重点项目建设。从预算内和土地出让收入安排19.5亿元,银行融资38.5亿元,片区平衡融资150亿元,确保环东海域整治建设等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保证固定资产投资任务的顺利完成;安排债务支出16.2亿元,确保我市建设项目债务本息的按时偿还;有效使用财政性间歇资金,减少投融资成本;进一步加强财政投融资项目的成本控制,强化征地拆迁补偿资金分配和使用的管理,加强对评估机构和拆迁实施单位的监督。

(二)紧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关注民生民情,完善支出结构。

以公共化为取向,以均等化为主线,以规范化为原则,加大公共服务领域的资金投入,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推进新农村建设。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化解我市镇村债务,进一步加强区对镇级政府的举债管理,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安排3.5亿元实施移民造福工程,解决重点水源污染问题;继续支持金包银和旧村改造新村建设项目,加强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扩大无公害种养规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及产品市场竞争力;继续引导被征地村集资入股发展经济,形成可持续的农民稳定收入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15亿元用于社会保障性用房建设,实现“居者有其屋”。探索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新体制,实施城镇居民和未成年人医疗保险,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民筹资标准、报销比和最高报销金额,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安排医疗卫生支出5.4亿元完善卫生基础设施,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加大定点医疗机构、医院的财务改革和监管力度,切实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投入社会保障和就业资金6.2亿元,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继续安排社保风险准备金2亿元,着力完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缺口的补充机制。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安排公共服务支出28.2亿元,保障政权有效运转,确保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的落实;安排教育投入8.9亿元,重点完善义务教育体系,彻底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新、扩建一批中小学,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纳入公办学校的保障范围;安排8.5亿元,着力改善交通环境,加大消防设施以及园博园、公交场站等公共设施建设,加快推广生鲜超市;安排3.9亿元,用于污染防治、流域整治、水源建设、垃圾处理、绿化美化等环保支出,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人居环境。

(三)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措施,加强资金监管,建立阳光财政。

以改革为动力,以监管为保障,以“阳光财政”为目标,研究深化改革与加强监管的新举措,进一步提高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水平。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严格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收缴,全面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规范资产管理处置程序;研究探索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新模式,不断完善事业单位按项目核定经费的制度,逐步扩大事业单位实行管干分离的范围和数量。强化财政资金监管。将土地出让金收支完全纳入预算管理,增强土地出让收入安排的透明度;强化政府债务管理,确保举债规模与财力增长、项目投资收益相匹配,增强债务管理的科学性与预见性;强化勤俭节约意识,有效控制行政成本;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检查的质量和效果,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体系,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安全、高效;开展区级财政管理综合考核,提高区级财政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各项改革。积极应对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抓紧做好改革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不断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扩大协议供货范围,推行网上二次竞价,试行大卖场直接采购方式,强化采购代理机构和供应商的监督管理;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区级改革在今年底前完成;加快“金财工程”建设步伐,为财政管理和改革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树立“以才兴财”思想,全力推进干部素质建设,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强化干部教育、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学习型、服务型、廉洁型的财政干部队伍;推动高级会计人才队伍的建设,着力造就一批符合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各位代表:

  2007年的财政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将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对财政经济工作提出的各项要求,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对财政工作的监督和指导,认真听取人民政协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开拓创新、努力服务大局、做大财政蛋糕,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构建和谐厦门做出新的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

主办单位:厦门市财政局技术支持:厦门市信息中心

网站标识码 3502000049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660-10号闽ICP备06004296-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