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09-09-2025-001 主题分类 人大建议政协提案答复函
发布机构 文 号 厦财函商〔2025〕10号
标 题: 厦门市财政局关于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第0080号建议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厦门市财政局关于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第0080号建议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5-04-28 15:57
字号: 分享:

  厦财函商〔2025〕10号

  答复类别:A类

  

张文教代表:

  《关于深入创新“财政+金融”政策股权投资机制的建议》(第0080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厦门市财政局根据不同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分类设计财政政策与银行贷款、基金、保险等金融工具的组合。2024年升级完善的“财政政策+金融工具”3.0版,聚焦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出台涵盖“投、补、贷、保”4大领域,总规模超1000亿元的政策工具组合,为企业提供科技和产业全周期金融服务。

  您对创新“财政政策+金融工具”赋能产业发展提出了十分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建议。接到建议后,我局高度重视,开展走访调研,认真总结运作成效及存在问题,研究提出下一步工作计划。

  二、措施与成效

  (一)打造相对完备的政府投资基金体系

  我市分类打造科创风投基金、产业引导基金、国企战略发展基金、先进制造业基金和专项领域基金,并参股多只国家级大基金,构建了“差异定位、错位扶持、功能互补”的六大类产业投资基金体系。在“投早投小”方面,设立规模50亿元的科创风投基金,聚焦未来产业,强化对种子期及初创期项目的直投支持,培育耐心资本。在“汇聚资本”方面,链接70余家头部优质基金管理机构,既对接四家大行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基金,又与链主企业合作设立产业基金。在“容错激励”方面,建立以尽职免责为核心的容错机制,对于早期基金提高风险容忍度,构建直投项目收益让渡机制,充分调动创始团队的积极性,鼓励大胆创新。

  (二)推进科技计划项目资金“拨改投”

  通过“拨改投”扶持方式,让企业有更多的选择权,允许企业在直接补助或股权支持中二选一:选择直接补助的,按立项70%、中期评估20%、考核验收10%分期拨付,单个项目最高支持1000万元。选择股权投资的,由科创风投基金按市场化、专业化原则入股投资。同时,加大支持力度,可按直补金额的2倍投资,一次性到位,单个项目最高支持2000万元。

  (三)构建分层分类的精准融资支持机制

  我市分类打造覆盖企业全经营环节的低成本贷款支持工具:规模500亿元的技术创新基金支持企业增资扩产和研发创新、规模300亿元的供应链协作基金支持企业开拓市场、规模400亿元中小微企业融资增信基金支持企业信用融资、规模20亿元的信贷周转基金解决短期流动性困难,累计撬动金融资金超千亿元,惠及企业超1.6万家,每年可为企业节约成本超10亿元。

  (四)聚焦重点领域,完善风险分担机制

  在全国率先开发标准化、普惠性的研发保险“厦研保”,涵盖研发设备、研发人员、研发责任、研发费用损失、成果转化等领域,实现“一投多保”的保障升级。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推动计划

  近年来,我市“财政政策+金融工具”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基金投向、接续投资、尽职容错等方面存在一定改进空间。结合您所提的建议,下一步将重点推动以下工作:

  一是深化未来产业布局。加强基金统筹,把资金资源聚焦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并做深做透,市场化遴选“深耕产业、资源丰富、配合度好”的投资机构合作设立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布局我市未来产业。

  二是健全接续投资机制。建立各基金协作机制,覆盖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在项目孵化期,科创风投基金与国家级实验室、大院大所等对接,将早期投资前推到“最初一公里”,支持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在项目成长期,产业引导基金、产业链发展基金接力培育,支持规模化生产、快速开拓市场。在项目成熟期,先进制造业基金、产投公司跟进投资,支持扩大产能、占领市场。

  三是完善基金容错机制。遵循基金投资运作规律,容忍正常投资风险。加快建立以尽职合规责任豁免为核心的容错机制,不以单个项目或单一年度盈亏实施问责,对亏损分免责、纠错、问责等不同层次分类处置,并明确免责标准和认定流程,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感谢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敬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领导署名:林琳

  联 系 人:郭屹南

  联系电话:2858256

  厦门市财政局

                                           2025年4月28日

  (此件主动公开)

  抄送: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市政府督查室。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

主办单位:厦门市财政局技术支持:厦门市信息中心

网站标识码 3502000049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660-10号闽ICP备07054389号-3